close

7年後,這個世界會發生甚麼事?

2021年,四年一度的世界運動大會將繼波蘭之後在另一城市舉行;來自16世紀的法國人Nostradamus預言,

地球將發生前所未有的災難;瑞銀預期 亞洲超高淨值人口數量及財富總額將超過歐洲;

日本因311地震及福島核災受創甚劇,專家預估,也得等到了2021年,才能進行最後關鍵的善後工作。

回頭再看台灣,這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讓外籍朋友回味無窮的友善之邦,

令旅外華裔念茲在茲的寶島家鄉,遙想八年後的2021年,會發生什麼重要大事?

對此刻以在地居民身分生活於此的你我來說,又有甚麼影響?

 

台灣年輕人的未來憧憬

 

根據英國牛津研究機構和國際知名人力資源管理顧問韜睿惠悅所發表的

「全球人才2021(Global Talent 2021)」報告預測,台灣是在七年後(2021年)人才供需落差最嚴重的國家。

換言之,到了2021年,台灣將因「國際事務人才」的嚴重不足,而成為全球人才最缺乏的國家。

另一份知名人力資源服務公司Heidrick & Struggles發表的「全球人才指標2015展望報告」也指出,

兩年後台灣的人口老化、高等教育品質不足,將拖累台灣的競爭力。若真是這樣,台灣年輕 人該如何自處?

要怎麼為個人累積更深厚的國際競爭力?該怎麼做才能讓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不被逐漸邊緣化?

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提出質疑:「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只能在22K的議題上掙扎嗎?

或者,他們也有40K、60K,甚至年薪百萬的夢想可以憧憬?」

 

人才國際化能力不足才是根本問題

 

同時擔任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理事長的陳超明教授,在日前(11月4日)一場

「台灣出現人才懸崖?─提升 台灣國際事務人才競爭力」記者會直言:「大學生丟鞋丟不出薪水40K」。

丟鞋話題一出,馬上引發起不少年輕人反彈,但也引起媒體注意人才國際化能力不足問 題。

他特別引用了這兩份權威性的國際報告,並邀請了全球英語未來趨勢大師David Graddol、

首創研究「跨國企業語言管理與人才管理」議題的Anne-Wil Harzing教授,

以及代表國際事務人才英語能力評量單位的ETS台灣區代表總經理王星威等學者專家,

希望能針對台灣國際事務人才的全球競爭力議題,共 商解決之道。

「這兩份報告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陳教授表示,「不過卻不知為何,未能引起社會各界更強烈的重視」。

從他的角度觀察,解決人口老化或生育率降低等現象,其實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思考如何提升『人口素質』,才是提升國際事務人才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陳教授認為,有效提升人才素質,是台灣未來教育須強化的首要工作。至於國際事務人才該具備哪些條件,

他表示,「專業、有效溝通、國際移動力、人格與社會能力」等四大核心能力,不可或缺。

他也呼籲,國際事務人才的培育工作,應是學校、企業與政府的共同責任。

 

產業結構變革 讓英語的重要性劇增

 

英籍學者Graddol到過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進行研究調查多年,歸納出此一區域的兩大顯著趨勢。

其一,全球化、網路化改變了產業結構,外銷導向的製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快速崛起;

其二,老化人口遽增。而這兩大趨勢,已使得「英語」變得愈來愈重要。

Graddol說明,人口老化將使工作人口負擔更高比例的撫養人口,必須從事更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

人們的工作主軸,已從過去的農林、製造,轉型為多元且 大量的服務產業,

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國際溝通更為頻繁,這是「英語」變得日漸重要的主因。

Graddol對於台灣教育制度的未來發展,能否培養出更多的國際 事務人才,表示相當關切。

「要想成為國際事務人才,具備全球化思維(Global attitude)是第一步。」

澳洲墨爾本大學的Anne-Wil Harzing教授說。

她提到,大家都認為跨國企業文化差異很重要,卻都忽略了語言障礙所造成的問題,比文化差異更明顯、重要。

 

善用語言管理 克服溝通障礙

 

因應語言管理問題,Harzing提出了日常可行的解決對策,比如:透過反覆的溝通確認對方理解;

同時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溝通;透過Email進行多渠道的 信息確認等。她並表示,研究問卷指出,

在複雜溝通之後使用Email進行確認,是最能確保雙方理解正確的方法,

因為使用Email可以避免對談時出現的口 音、語速等容易造成誤解的問題。

根據研究自全球13個國家內800餘家子公司的分析成果,Harzing教授指出,北歐各國企業就有高達88%的比例,

選擇使用英語作為企業官方語言,以 解決溝通問題;而亞洲各國,則只有16%的企業,選擇以英語為官方語言。

她建議,企業也可以透過精通兩種語言的雙語人士作為溝通橋樑,

或是提倡使用 Global English之類的簡化語言、訂立企業官方語言、

進行語言訓練等策略,來改善多國籍員工溝通問題。

 

英語力不足 造成產學人才供需落差

 

「台灣人才真的很難找,連只是要會英文的人都不容易。」ETS台灣區代表總經理王星威從企業家的眼光,

並引用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的話,說明台灣企業界眼前所面臨的國際事務人才荒問題。

他根據台灣各年齡層的多益測驗平均觀察指出,主管層級居多的35-39歲族群和40-44歲族群,

平均成績分別為545分和538分,並不符合跨國企業中高級主管的英語能力需求,甚至可能有結構性的失業危機。

因此,他建議產學合作提供職場溝通情境的「全球英語(Global English)」訓練,

再進一步針對特定人才領域進行專業英語的訓練。比如說,機械領域相關人才,

除了要求懂得應用Global English外,可根據機械領域的職場情境,再提供機械領域相關單字、術語訓練,

以最短的時間幫員工武裝好必要的英語能力,來解決迫切的語言能力不足危機。

 

AHRD人資發展國際研討會學者大師紛獻策

 

11月台師大舉辦的第12屆亞洲區人力資源發展國際研討會(AHRD)的另一場專題演說,

也以「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國際事務人才?」為題,進行探討。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於會中指出,「其實人才不是外流,而是不流」。

好比說,之前世界麵包冠軍師傅吳寶春要去新加坡讀EMBA,政府竟然說要留住他,

社會也出現不願吳寶春出國留學的聲音,難道政府要下令大家都不要出國留學 嗎?

他認為,人才雙向流動可以支撐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改善之後又可容納更多人才,

是良性循環。台灣這4、5年來不願人才出走,又不歡迎人才進來,「人 才不流才令人擔心。」

 

解決問題不難 關鍵在發現問題

 

教育是百年大計,八年,一點也不遙遠。只要找到正確的對策,我們有充分的時間解決問題,

但關鍵在於如何發現問題。國際事務人才荒,可說是一種隱性的社會環境失衡,不容易被發現,

感謝兩份國際報告,也感謝參加AHRD盛會的大師、專家、學者,讓我們看見了問題,找到了方向,

剩下的就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問題、採取行動了。借用電影《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的話作結:

「愛台灣,就要看到台灣的美,也要看到台灣的問題,你才能夠由衷祝福台灣的未來。

我想用接近神的眼睛來提醒人們,儘管有很多的挑戰,但是能讓大家看到,就值得了!」

文章來源: 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Skylines 的頭像
    MySkylines

    線上英文首選│MySkylines

    MySkyli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