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文法不對?怕口音不正確?怕說出破英文會被笑?這些都是台灣人學英文時的心理門檻。
經常與各國經理人共事的美商波士頓顧問台灣分公司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徐瑞廷卻強調,千萬不要被口音與文法阻卻了說英文的勇氣。
以他的經驗觀察,其他國家的優秀經理人,說英文一樣可能鄉音重、也不見得文法正確,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表達的過程。
徐瑞廷指出,台灣人常犯的錯誤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架構來講英文,卻忘了溝通的目的是讓對方理解。
尤其在國際場合上,大家都來自不同國度,清晰並讓聽者容易理解的邏輯,才是核心。
徐瑞廷一再強調,開口說英文真的不難,難在台灣人對英文有太多盲點,所以心理上先過不去。
只要打破這些迷思,下次再碰到需要站上國際舞台時,自信表達絕對沒問題。
文法好,才能說得漂亮?
先說結論再闡述,順序才是關鍵
亞洲人普遍習慣把結論放到最後,一方面是講究說話含蓄,不喜歡一開始就把話講白;二方面先有所鋪陳,之後似乎比較「順理成章」。
但在英文的溝通邏輯上,最好一開始就把結論說清楚講明白,再抽絲剝繭依序講細節,那麼即使講者英文不是很流利,
至少聽者可依循重點,掌握接下來的內容。
徐瑞廷觀察,很多台灣人忙著先把肚子裡的東西拋出來,卻沒有把聽眾放第一,結果台上埋頭說話,台下卻聽得霧煞煞。
問題不是出在文法,是因為聽眾不見得事先具備講者的know-how,若還得邊聽邊歸納,自然容易跟不上。
口音重,容易讓人聽不懂?
清楚、緩慢,反讓人聽得明白
台灣在英文教育上因為偏美式口音,讓很多人以為只有美式發音才算正確。事實上,即使是英語系國家也各自有濃厚的腔調,
更別提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人帶著母語腔來說英文。
偏偏口音常是讓台灣人不敢開口的理由,就怕無法字正腔圓。問題是,這背後的心態,還是把英文當做學科來學,就怕練不好會丟臉;
如果單純把英文視為達成目標的工具,就不會過分在意這一點了。
徐瑞廷舉例日本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為例,他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是用一口破英文全球走透透推廣產品。
他分析,盛田昭夫想清楚他要講的要點後,簡潔有力地慢慢用英文表達。所以即使接受外媒專訪,也能從容應對。
在徐瑞廷的各國夥伴中,他發現日本人的英文表達力有時比歐洲人還厲害,因為一旦要講,
他們不會故意耍快、耍流利,「英文對他們而言,講清楚為主,而不是講得準。」
因為太緊張,所以長話短說?
雙向溝通時,big picture和重點都要給
有一個台灣人在國際溝通時容易忽略之處,就是不管討論或發問,經常直接跳到想講的部份,或急著用幾句英文講完。
徐瑞廷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緊張,所以急於長話短說,卻沒有意識到其他人不是台灣人,不能像以中文母語溝通時,
假設對方已經具備對這個話題背景的理解。
在國際場合上發言,不能話只說一半,應該先給對方big picture(全貌),再講自己的意見。否則,
對方頻說“Pardon me?”的原因,恐怕不是聽不懂語言本身,而是出於文化隔閡,難以了解發言中的情境和內涵。
一口氣講完,聽起來比較厲害?
每講完一個重點,停頓1~3秒
如果對方英文不好,或是你的英文不甚標準,那麼切記,每講到一個重點(key point),就停頓1~3秒,
讓彼此喘息消化一下,再進入下一個階段。當然,這段時間也不宜太久,免得讓人覺得做作。
要訓練自己有自信、有動力講英文,徐瑞廷建議,不妨為自己創造一個把英文當作工具的環境,
例如找到對某件事的狂熱,然後加入該領域的國際社團。當你想獲得更多這個領域的知識,哪裡用得不順,
自然會想修正,無形中也就練好英語表達了。
好文來源 : 快樂工作人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