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科大應英系黃希敏老師
黃希敏老師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士、美國加州Occidental College比較文學碩士、德州大學(奧斯汀)應用語言學博士。旅居美國逾廿年。曾任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美國休士頓大學外語系客座副教授、德州教育部外語示範教程顧問,並為美洲世界日報及星島日報撰寫「應用英語」、「美國新書櫥窗」、「中文慣用語的美式表達法」三專欄,現任台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副教授、CNN互動英語雜誌顧問。黃老師著有「英文成語的故事」(百世)、「GRE字彙分析及記憶法」(美加)、「最新美國口語俚語精選」(書林)、「語言的社會學[翻譯]」(巨流)、「聽聽美國人怎麼說」(聯經)、「中文慣用語的美式表達法」(書林)等書籍。
::::::::::::::::::::::::::::::::
●台灣學生的托福成績在亞洲地區幾乎殿後
悠閒午後,新竹的咖啡館之約,黃老師一開始就提出了一件悲哀的事情:根據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學生的托福(TOEFL)成績在亞洲地區排名相當落後,連越南都比不上,如今僅優於北韓。北韓是一個實行鎖國政策、不推行英語教育的共產國家,台灣學習英語卻宛如全民運動,再者,台灣本來就擅長以補習的死記方式來大幅提高考試成績,所以,若是談到英語文聽、說、讀、寫的實力,與別的亞洲國家比較起來,恐怕比考試成績還要慘烈。
●台灣的英語文大多為「國王的新衣」
黃老師說,「台灣的英文,比起香港與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差上一大截,現在連大陸的某些地區都比不上了,我有位朋友最近帶了美國紐約大學的教授去到上海,聽見當地二十幾歲年輕人講英語,標準而流暢的不在少數,令那位紐約教授大感驚訝。」黃老師認為,台灣整體英文程度低落,學得好的猶如鳳毛麟角,而所謂專家學者動不動就抬出「因為沒有英語環境」的藉口。其實在台灣要取得英語資源可說俯拾皆是,只不過,街頭巷尾充斥著的,是胡亂使用的英文以及劣質翻譯,如今,英文用得不像英文,中文也用得不像中文,兩者都在急速「文盲化」,舉例而言,前陣子,某電視台的娛樂節目上居然打出 “*most want to know” 的字幕,這就等於用中文寫出「*知道想最」,孩童耳濡目染的結果將是什麼?另外,華人愛面子,處處可見「高階英文班」的招牌,又喜歡賣弄學術名詞,其實連最基本的英文,用出來都是這樣不倫不類,還談什麼國際化?!在台灣,外行領導內行、官大學問大的自我陶醉情況,實在有如「國王的新衣」。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一. 以背誦單字、文法為唯一方法
黃老師指出,台灣一般人自認口語溝通能力雖差,但讀寫能能力尚可。事實上,台灣學子讀英文時誤解的地方很多,寫出來更如「高山滾鼓」,主要原因是:台灣英語教育多半囿於傳統學習模式,即以背誦單字、文法為唯一方法,以通過考試為目的,長此以往,將鮮活的語言製成了標本,導致學習效果幾近於零。
黃老師說,「我一個兒子,回台灣幾年,開學前一天說了這樣的中文句子:『我很upset,因為我們明天有學校』(從英文We have school tomorrow直譯)。在台灣的學生,就算英文成績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時候,絕大部分都是這種不倫不類的句子,這是台灣英文教育幾十年來問題之所在──觀念不正確,誤以為只要背很多單字、文法規則,然後把單字加上文法規則就行了,很少人瞭解每種語文都有各自的表達習慣和邏輯觀念,並不是逐字翻譯就可以溝通的。」
黃老師進一步說明,早年非常時興一本以audiolingualism為理論基礎的英文學習教材English 900,台灣在三十年前曾奉為英語學習的聖經。此書根據behaviorism (行為主義),認為只要一直反覆句型就會熟練,就會自動產生language output。黃老師表示,「其實在學習一種語文的頭兩年,句型練習是必要的,練習多到一種地步,確能產生初步的語感,這是打地基,而如今,由於美國在七十年代開始提出『English 900不過是鸚鵡學話』的觀點,台灣也跟著全面停止English 900,結果連基本句型都失散了,所以英語學習比以前更糟糕,但是我強調,句型練習的學法只是基礎,大約兩年之後,就要開始加入不在句型範圍之內的道地用法,不能讓學生誤以為最基礎的一些句型就是學習英文的全部。」
二. 用中文思考;漠視上下文、字詞正確搭配的重要性
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
‧「營業中」:常見餐廳告示牌上寫著 to run business,實際上一個簡單的英文字open,便是正確用法。
‧「簡介」:即令是首善之都的台北,在印製某些英文宣傳手冊時,也將profile誤用為brief introduction。
‧胡亂搭配字詞,如 “*to learn knowledge” (正確為to gain/absorb/acquire knowledge); “*to learn information” (正確為to get/obtain/receive information)。
‧以為一個中文字等於一個英文字,其實例如中文的「漂亮」,在英文裡有許多相對應的單字,而且用法各異,如pretty多用於較年輕之女性,good-looking則用於男女皆可,而attractive通常是指外表的漂亮,若要形容「個性迷人」,則用charming。其次,以為相同中文解釋的英文字可以互相換用,譬如「參加」一字,在中文裡,不論是會議、比賽、社團、聚會,都用「參加」這個動詞,但在英文裡,meeting, conference, seminar等需配用attend,活動 (activity)通常用take part in / participate in,而比賽、競賽 (race, contest) 需使用enter,台灣學生最習慣使用的join,其實只能搭配組織類名詞 (organization, club) 。
三. 有了英語環境又如何?!
黃老師說,數年前她曾參與一項大學生赴英遊學的團務,當地接待學校十分用心,每日於餐廳外公告英文的菜單,以便學生多融入當地的語文環境,得到最大的學習成效,然而一日當她問及學生早餐是否習慣食用cereal時,學生多半反應不過來她所指何物,良久才有一學生問到「妳是指『喜瑞兒』嗎?」黃老師用這個例子說明,長期考試英文訓練的結果,即便身處全英語的學習環境,也可如此「視而不見,聽若未聞」。
另外,國內還有許多家長,以為把小孩送出國幾年就能學好英文,黃老師指出,她在美國二十多年的生活中,看了太多小留學生,少數專心向學的孩子確實能學得很好,但大多數的紈褲子弟,混了很多年,也只混到相當於美國文盲(能說不能寫)的程度,回到台灣卻容易騙吃騙喝,為什麼?又是因為台灣普遍英文水準低落,缺乏辨識能力。
● 談談正面的例子:
相反的,若是英語學習者擅於自我創造英文學習環境,不用出國,也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黃老師指出她十數年前於國內大學外文系任教時,發現一位學生英文程度高出同學許多,都可以當助教了,原先以為該生為美國華裔,但該生表示他是因為醉心於西洋音樂,每月大量閱讀英文音樂雜誌,也反覆聽取英文專輯,多年如此,於是就在不知不覺中,奠定了英文的深厚根基。
黃老師也舉自己的例子說明自我創造英文學習環境的重要,在她負笈美國的第一個暑假三個多月中,大量收看電視訪談節目、連續劇,更到學校圖書館閱讀書報雜誌,每天英語文上花七、八小時,開學後,連美國教授都驚異於她整體英文能力的明顯提昇。
因此,黃老師說,要有效學習英文,唯一的方法是創造虛擬實境,意即大量接觸、吸收有趣又有用的道地英文,培養真實的語感,使英語文成為一種直覺,而不是持續倚賴猶如數理演算分析的學習方式。
● 首要之務為pleasure/free reading
黃老師表示,pleasure reading是語文習得的重要input來源。美國提倡pleasure reading的起因是,大約十五年前教育學者發現孩童語文能力下降,因而推行閱讀活動,方法是各校每日挪出三十分鐘,讓學童挑選有興趣的書籍閱讀,但不進行任何的測驗或考試。該活動的提倡者是知名語言教育學者Krashen,他說pleasure reading是:「…沒有讀書報告、沒有閱讀測驗、不查字典…閱讀純粹是為了興趣。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沒有老師催促也經常看書看得廢寢忘食,不就是同一回事嗎? …當孩童看(母語)書看得入迷,就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所有的語言技能,用不著專家學者們擔心﹔當外語學習者看(外語)書看得入迷,自然就從『你好嗎?』程度一步步躍昇至專業水平,即使不繼續上外語課、在缺乏與外語人士交談的環境中,也能不斷成長」。黃老師表示她不盡贊同Krashen所提出的「英語習得自然順序」(「糾正無用」論),但對其所主張的free reading是心有戚戚的。
黃老師說,國內傳統英文教育缺乏英語系國家中大約小三到高三這一大段的語文教育,尤其是課外讀物的閱讀和吸收,以致除了極少數有識之士之外,高中畢業生的英文溝通能力大約在小二程度,而一上大學就直接使用英美大學用書,英文系更是需要大量閱讀古英文,但是細究這些抱著一本本精裝原文書的大學生們,英文進步了多少?原先程度與教材相差太遠,連英美小學畢業程度都還談不上的人,如何能吸收大學原文書籍中的英文?結果就是:只會耍弄一些英文專有名詞,而原先低落的英文能力與學術英文混淆,成了四不像的怪物。
● 慎選合適的閱讀材料
這就是Krashen所提出的i+1(比原先程度只高出些微的材料才有用)重要性之所在,所以我們就聽說或讀寫兩方面而言,都需要慎選適當的材料,而學習材料中又以道地者為佳,因為由教師所編寫的材料往往流於簡化而失真,用處有限,所以在兩年的基礎教育之後,應該逐步加入道地材料,如果英文學了三五年後還在使用編寫的ESL/EFL教材,就等於一直在玩家家酒,那還不如節省點時間,去學別的技能吧!
黃老師為各種程度的學生推薦了一些道地(或近乎道地)的英語材料:
1. 初級程度/兒童:
聽說:兒歌、DVD卡通
讀寫:英美童書、青少年讀物
2. 中級程度:
聽說:”Rebecca’s Dream” (發行後稱 “Connect with English”,為美國當地移民通用的英文教材,仿電視肥皂劇,演出者為真正的電視演員,在美國公視上播放,其中語言的使用以及情境的呈現都相當真實,國內買得到)。
讀寫:心靈雞湯、別為小事抓狂、讀者文摘、婦女雜誌(例如Good housekeeping, Ladies’ Home Journal)、 “Discover taipei”台北捷運雜誌。
3. 高級程度道地材料:
聽說:CNN互動光碟,DVD影片 (影片需慎選,一般以溫馨喜劇片為佳)。
讀寫:Time、Newsweek、GQ、People、光華雜誌、美國暢銷作家散文、美國大學生自傳選等。
而選擇道地材料的要點有三:
1. 對個人有趣且有用;
2. 影音材料最好能具備英語字幕;
3. 與自身相符或高出些微的程度。
●學習語言是很輕鬆自然的
黃老師最後表示,學習英文不應該「十年苦讀等於零」(某報標題),也並非如市面上某些噱頭 (如「魔法」、「十天就學會」) 所言一蹴可及。正確的作法乃是:每天至少花半小時在適當的道地材料上不斷地聽、看、唸、說、記、寫,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及模仿,一兩年可見效果,如果經濟許可,請個一週一次的native-speaker家教(慎選有程度、有人品者)做互動練習,當然成就感更大,但是請注意,如果單單請native speaker教,自己沒有持續攝取好而多的input,則多半效果不彰,因為native speaker對於學生胡亂使用英文,多半懶得糾正,背後還有種「外國人嘛!懂一點就可以了」的心態,這樣學出來的英語文能上國際檯面才怪。
黃老師指出,書林出版社有一本書採訪了台灣數十位英文高手,這些人的經驗絕大部分跟她的雷同,那也就是,學習英文並沒有捷徑,但是有一條簡單又直接的途徑,完全建立在common sense上,用不著研究又研究、統計加統計(舉目所及,不少以「似乎是」英文寫成的論文,充滿了洋洋灑灑的統計與研究,但文章本身充滿了英文錯誤,不就是最大的反諷?!)。「學習語言原來是很輕鬆自然的,過度複雜化的結果就是眼前所見──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話說回來,也有人用自己的興趣和common sense,建立了相當深厚的英文實力,所以學英文到底會事倍功半還是事半功倍,完全看方向對不對」,黃老師下了這樣的結論。
取自: http://ejee.ncu.edu.tw/teacherarticle/4-1learningtrick.htm
留言列表